“盛世长安 翰墨溢彩——庆祝西安市书协成立40周年”系列书法活动之李成海专访

浏览次数:129次| 发布时间:2024-06-11
李成海,号容川,斋号粟庵、赏荷轩,祖籍河南省温县,一九四五年生于西安。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陕西省望贤书学会会长、陕西省于右任书法协会顾问、终南印社艺术顾问。

 


记者: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秦岭雅事》栏目。李老师您好,我们知道西安市书法家协会成立已经四十年了,您能给我们讲一讲成立时的盛况吗?

 

李成海:1984年由西安市文联组织成立了西安市书协,成立以后,当年就搞了一次比较大的活动,和成都举办了一次书法联展。活动在成都杜甫草堂举办,当时成都的一些书法名家都出席了活动,而且很轰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也在成都书法家的陪同下参观了一些名胜古迹,包括青城山,这就算是书协成立的第一个重大活动。
书协成立的时候主席是由西安市文联主席戈壁舟担任,副主席是赵熊先生,我和杜中信、张湘华都是常务理事,86年到87年我是驻会常务理事。成立之初,书协的办公环境很不好,包括市文联也没有很好的办公环境。当时在钟楼跟前一个叫索巷的居民大院办公,前半截是居民住,后半截是文联办公的地方,书协美协就在一间房子办公,作协的贾平凹就在对面办公,我驻会的这两年时间,书协在没有多少经费的情况下还搞了很多活动,比较有影响的活动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书法展”,开幕式在扬州举行,我和刘浩然还有美协的郭敦一起去扬州参加的活动。当时还有很多小活动,比如书法讲座、交流等等。后来各个协会都有了一定的规模,文联那个地方也实在容纳不下了。这期间胡耀邦来西安视察,当时文联组联部主任胡义(音)给胡耀邦写了一封信,由我用毛笔小行楷写了七张寄到胡耀邦那里,胡耀邦看了以后经过调研最后批了一笔经费,在大莲花池街莲湖公园隔壁买了私人的一个院落作为文联的办公地方,给书协也有三间办公室,一直到现在。之后我离开书协到师专带书法课了,到了88年我就到陕西书学院工作了。

书协成立四十年,第一任主席是戈壁舟,第二任主席是刘浩然,改革开放以后他去了深圳,下来就是杜中信担任主席,这个时候我虽然离开了书协,但作为创始人之一我对书协的情感很深,有展览仍然参与,我和赵熊先生一直担任书协的名誉主席,直到现在石瑞芳任主席,书协的活动我依然积极支持、参与。任何一个组织它都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总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石瑞芳年轻有为,连任两届,把市书协搞的红红火火,想当年参加和成都搞交流展的时候她还是个小姑娘,如今也六十过了,大概情况就是这样。


记者市书协的发展历程也很艰辛,这四十年经历六届,您对这次书协四十周年大庆活动有什么建议?

 

李成海:四十年是个不短的时间,作为人的年龄是不惑之年,其间的确搞了大量的活动,如今石瑞芳很有魄力,她也是省书协的副主席,在陕西女书法家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她有这个劲头、魄力,还有一些年轻人都涌现出来了。我的老师都故去了,如果在的话也当一百多岁了,我都八十了,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我想在这一代年轻人的领导下会越来越好,他们都很有实力,也很团结,有凝聚力,书法上不失传统又有新意,歌颂当代,这是一个大好事情。


记者:李老师,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书法篆刻艺术的?

 

李成海:我写字很早,三岁就开始写大字,但那个时候不知道什么是书法,父亲去世早,但给我留下了影子,以后我就有书法的爱好,后来七十年代拜到了我的两位先生门下逐步深入学习书法,这两位先生就是程克刚先生和陈少默先生,他们都是陕西的书法大家,不管是人品、书品、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在陕西都是独树一帜的,还有刘自椟先生,这些老先生对我的人生帮助很大,他们教你多读书,文化对书法的支撑很重要,写字是一般意义上的实用性,谈到书法那就要上升一个层面,是愉悦人的艺术。书法不容易,有严格的法度,而且必须要经过十年冷板凳的刻苦学习才行。书法太深奥了,我写了几十年,现在反而越写越胆小,它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通过笔墨线条把你的认识、学养、感悟都融入其中,非常难。还要学习其他门类的艺术,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姊妹艺术来支撑、滋润你本身的艺术,以达到愉悦人们的心灵。要让内行认可,内行知道来龙去脉,知道你有没有继承,有没有创新。如今,我还在不断地学习、探索,八十岁了还在学,活到老学到老嘛!


记者:你在书法的学习当中有没有什么困难和瓶颈,又是如何突破的呢?

李成海:我们过去学习书法条件很有限,没有资料,没有宣纸,我所学的隶书《张迁碑》还是我的老师陈少默先生借别人的拓片用毛笔双钩描下来的范本。80年代初,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来西安,赠送给陕西省图书馆一批书,里面有字帖,我就借出来复印了进行学习。当时经济条件有限,一刀宣纸18块钱,还是四川纸,安徽宣纸就更贵了,都买不起。有一次我和赵熊先生给图书馆写了很多书签,人家给了18块钱的劳务费,我们俩在端履门的美术服务部买了一刀宣纸,我们俩各50张。平时都用报纸练字,买支毛笔四、五块钱都觉得很贵。家里条件也很差,15W的灯泡下面就在餐桌上写字,恰恰是这种艰苦的条件反而激发起对书法的热爱和挚着,遇到了不懂的问题,掌握不了的就去先生那里请教。


记者:我们知道很多书法家同时也搞篆刻,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李成海:书法和印章结合很紧密,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如果没有印章可以说只是完成了一半儿,印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白纸黑字盖上红印显得格外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故宫珍藏的书法、绘画上面有历代鉴赏家、皇帝盖的鉴赏印。篆刻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艺术,主要以金文、小篆这些字体入印,最后发展到隶书、楷书、行书都能入印。西安终南印社是79年成立的,陈少默先生是发起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印和书法又不同,因为它很小,怎么安排结构、布局,线条粗细变化,这也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艺术,所以说“方寸之地大有文章”秦汉时期是铸印,宋代以后用花乳石刻印,寿山、青田、巴林等等这些石头都属于花乳石,它们的硬度正好适用手工刀刻。一般名章是白文也就是阴文,闲章是朱文,阳文。还有引首章,一般用在作品的右上角,第一个字和第二字之间,这是一件书法作品必不可少的东西。我年轻时候刻印,中国书协第一届第二届篆刻大展都有我的作品,后来因为眼睛不太好,五十岁以后我基本就不刻印了。现在终南印社这些年轻人一茬接一茬,刻的都非常好,有的被西泠印社吸收为领导、理事或社员。


记者:李老师,您曾经是终南印社的副社长,“终南”二字就是指终南山吗?

 

李成海:好,我再着重谈一谈终南印社。终南印社是1979年成立的,第一任社长是李滋煊先生,下来第二任社长是傅嘉仪先生,我和赵熊先生都是副社长。“终南”指的就是终南山,因为终南山是咱们长安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大长安文化,历来是文人雅士隐居的地方,是探索和领略大自然大好山水的地方。有句话叫“终南无捷径”,这应该是个贬意词,古代想来当官路不通,然后隐居在这里,被人发现了再请他出来作官。终南山其实就是由周至西端到蓝田这一段,应该是大秦岭中的一段,恰恰是这一段文化氛围最浓。王维就在蓝田辋川隐居了二十多年,写了大量的诗。还有很多诗人都写下了咏终南山不朽的诗作。对中国文人来说,大都喜欢大好河山,从自然山水之间得到灵感、灵气,才能抒发情感。所以,终南印社成立的时候就取终南山之意而命名“终南印社”的。


记者:秦岭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地,对我们书法篆刻艺术产生了哪些影响?

 

李成海:终南山过去叫太乙山,王维写的“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终南山也叫地肺山,就是大地的肺。文人都喜欢山水,山水有灵气,到有山有水的有花有鸟的地方去领略大自然赋予的特有感情,文人的思路比较广泛,城市里面空间有限,没有大自然广阔,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感悟,所以秦岭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记者:目前,随着国风的盛行,很多年轻人都想投身于书法篆刻的学习中来,对此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李成海:我建议年轻人学习书法一定要走正道,走传统的路子,任何艺术都有它的程序,如果走不到正道上,就把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

走正路就是临帖一定要找名帖,历史上非常多,秦朝的小篆,北朝时的墓志,东汉末年成熟的隶书,还有唐代楷书高峰,这都是经过几千年来历代书家都承认的作品,学习书法一定要走到这个路子上来,不临历代大家的碑帖,路子就走不正,至于书法能达到什么高度,因人而异。艺术成就是金字塔式的,几千几万人能出来几个人就很不容易了,跟个人的悟性、修养等等都有关系。我喜欢和年轻人交流,因为年轻人有活力,有见解。我快80了,和年轻人交流互相补充,对我也是一种收获,对年轻人也是一种收获,让年轻人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记者:老师,您的字号容川、赏荷轩这些都跟自然有关,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李成海:过去人们互相称呼一般都称呼字,长辈可以直接叫你的名。我的号容川是跟我的名字有关系的,名字叫成海,“容川成海”。这是我老师程克刚先生给取的,取容纳百川才能成大海之意。字粟庵,取沧海一粟之意,是陈少默先生给我取的。赏荷轩是我自己取的,以前的工作室在莲湖公园对面,窗外尽是荷花。现在的安和楼,因为这个地方是古长安城的永和坊,由此得名。

记者:感谢李成海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书法篆刻艺术,探讨了艺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希望这次访谈能给观众带来一次有趣而又有意义的艺术之旅,让更多人了解、热爱传统文化。